咸陽農業農村簡介 |
發布時間:2021-06-25 16:36:49 瀏覽次數:次 來源:咸陽市農業局 |
咸陽地處陜西關中平原腹地,因處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而得名。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全市平均海拔890米。東北部的旬邑縣石門山峰海拔1826米,為全市最高點;東面部的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6米,為全市最低處;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半干旱溝壑區的南緣,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積6374.2平方公里;南部為渭河盆地,屬關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積2684.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全市土地面積10189.4平方公里,約占陜西總面積5.0%,南北長度149.4公里,東西長度139.7公里,東與銅川市、渭南市為鄰,西與寶雞接壤,北與甘肅省的慶陽市、平涼市毗連,南接西安市。全市轄2區、2市、9縣,共13個縣級行政區。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5.98萬人。咸陽是陜西省的農業大市,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全國總量九分之一的蘋果來自咸陽,全球六分之一的濃縮果汁出自咸陽。同時,咸陽也是陜西最大的無公害精細蔬菜生產基地,陜西省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咸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的首都,是漢、唐等十余個王朝的京畿重地,被譽為“中國第一帝都”和“中國金字塔之都”。咸陽農業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境內先民用“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農耕文化的先祖后稷就在咸陽教民稼穡。秦定都咸陽后,將政治經濟中心遷移到適合農耕發展的富庶地區,促進了國力的迅速提升。漢代興修鄭國渠,引渭水灌田,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到唐代以前,咸陽的農業生產一直代表著世界領先水平。宋代以后,由于生態的破壞,中國農業中心由黃河流域逐步遷移到長江流域,境內農業發展較為緩慢。新中國成立后,咸陽歷經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359.8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79元。(一)糧食種植面積501.24萬畝,其中,夏糧287.86萬畝,秋糧213.38萬畝。油料種植20.05萬畝。糧食總產170.95萬噸,其中,夏糧產量86.36萬噸,秋糧產量84.59萬噸。油料產量2.89萬噸。(二)果園面積307.51萬畝,其中,蘋果面積250.85萬畝。全年水果產量456.89萬噸,其中,蘋果產量386.19萬噸。(三)肉類總產量12.6萬噸,其中,豬肉產量9.61萬噸,牛肉產量0.95萬噸,羊肉產量0.8萬噸,禽肉產量1.1萬噸,禽蛋產量7.2萬噸,奶類產量36.17萬噸,其中,牛奶產量23.75萬噸,羊乳產量12.4萬噸。年末生豬存欄121.8萬頭,牛存欄13.16萬頭,羊存欄42.4萬只,家禽存欄825.05萬只。(四)蔬菜種植110.67萬畝,蔬菜產量326.35萬噸。 (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760家,認定家庭農場2367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9家,建成各類現代農業園區270個,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十大最具魅力鄉村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5個。(六)累計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12個,分別為彬州梨、彬州大晉棗、興平關中黑豬、興平大蒜、淳化蕎麥、秦都紅薯、漠西大蔥、禮泉小河御梨、旬邑蘋果、涇陽茯茶、乾縣泔河酥梨、乾縣香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