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推廣助推糧食生產 藏糧于技確保糧食安全 |
發布時間:2020-09-14 17:08:32 瀏覽次數:次 來源:咸陽市農業農村局 |
糧食安則根基牢,糧食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器!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糧食安全更是與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國家對糧食安全問題愈加重視,不斷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各項支持力度,促進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確保糧食庫存充足、有效供給。然而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減少、基礎設施薄弱、勞動力不足等因素對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糧食安全問題日益顯現。特別是今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導致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出現危機,加上時隱時現的蝗蟲災害,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糧食危機論卷土重來,以往并未受到特別關注的糧食安全問題逐漸進入了老百姓的視野,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只有把這個安天下穩民心的問題解決好了,把糧食安全主動權握在手中,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才有能力、有底氣應對可能到來的各種風險和挑戰! 糧食安全如何保?主攻方向提單產。為確保糧食安全,國家提出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保證耕地面積穩固的情況下,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成為關鍵。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機轉型升級,為的就是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充分挖掘科技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我市作為陜西省的糧食主產區,承擔著保障全省糧食供給的重大責任。然而我市糧食生產還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由于栽培管理粗放、 有效灌溉不足、土壤養分退化等因素的制約,糧食單產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小麥還有40公斤每畝的增長空間,玉米的提升空間更是達到80-100公斤每畝!究其原因,還是糧食生產得不到重視,投入不足,生產關鍵環節的各項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難以落地,新機械、新技術推廣普及緩慢。現狀如此,我們更要加大力氣狠抓糧食單產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保障糧食總量的有效供給。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考察,提出了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總體目標,作為農業人,我們必須聚焦方向,抓住重點,以綠色高產高效為導向,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強技術集成模式攻關,在提高糧食單產上尋求突破,努力實現追趕超越! 技術攻關、模式創新,農技先行助推藏糧于技。我市各級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把穩面積、提單產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扛在肩上,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全面落實糧食單產提高行動。 在玉米生產上,以實施“玉米增密度提單產行動”為重點,堅持“行政推動、專家支撐、技術保障、主體引領”的工作思路,依托增加密度、改土培肥、改種耐密品種、改生產方式和綠色防控的“一增三改一防”技術模式,在渭北春玉米區大力推廣“密品種、覆厚膜、緩釋肥、機械化”四大關鍵技術,在南部夏玉米區大力推廣“增密度、緩釋肥、保灌溉、適晚收、機械化”五大關鍵技術,以農機手培訓、機械調試為切入點,著重在“種”上做足文章。同時,還不斷加強對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和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防災減災工作,秋糧長勢明顯好于去年,豐收在望! 在小麥生產上,以“小麥播種質量提升行動”為重點,以推廣小麥寬幅溝播技術為抓手,全面實施小麥“一優二改雙控”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優化小麥品種布局,提升土地生產能力,提高小麥播種質量,控制小麥苗期病蟲,實現“七分種三分管”高產高效的目標。南部灌區主抓品種選擇、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施肥播種、鎮壓保墑等技術環節,渭北旱地主抓優良品種、深松整地(施肥+寬幅播種+鎮壓提墑一體化作業)、田間管理等技術環節。秋播在即,全市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新技術模式的宣傳培訓工作,邀請省市專家深入基層,為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機手進行現場演示和指導,為技術模式的落實做好充足的準備,為明年夏糧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確保糧食安全夯實底氣、筑牢根基。 (市農技站 張瑩) |
![]() ![]() |